2021-12-01

全球法規變化,台商須注意金流

中美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歐美先進國家已紛紛提出戰略物資在地製造、民生和消費性產品貼近市場國生產等思維,全球供應鏈從長鏈轉向區域化短鏈,已是不可逆的全球趨勢。
王佩如認為,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命脈,現金流掛帥、出口導向、隱形冠軍等,都是中小企業的營運特色,她提醒,反避稅浪潮也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之一,因此台灣中小企業應思考改變未來營運模式,並且同步升級稅務治理策略,才能順勢晉身為跨國集團經營者。
王佩如表示,過去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時常遇到的稅務議題包括租稅天堂離岸公司與洗防法規定。中小企業常認為離岸公司是租稅天堂,但現在因歐盟反避稅措施,必須落實經濟實質法,且無法與製造基地移回歐盟當地的公司往來,無法快速配合合規接單者,勢必被取代。
王佩如指出,英屬維京群島(BVI)和開曼群島(Cayman)率先於2019年開始落實要求登記在當地的公司應符合在當地有從事實質經濟活動的法遵要求,以免遭歐盟經濟制裁。貝里斯(Belize)和安圭拉(Anguilla)也是台灣中小企業常運用的離岸公司國家,經濟實質法皆已上路且有具體實施時程。在此波短鏈浪潮下,不少歐盟國家將醫療、通訊產品等製造基地移回母國。王佩如認為,即便過去台企可能是承接歐盟集團企業在非歐盟地區的子公司訂單,現在也需迅速配合改為與歐盟當地公司直接交易,因此設立於黑名單中的離岸公司自然無法再作為接單主體。王佩如說,若還想以設離岸公司經營的台灣中小企業,可能會在此波短鏈浪潮下,被其他能快速配合合規接單的同業取代。
另外,王佩如指出,過去資訊不透明,保留在離岸公司的資金,中小企業認為所得來源國未必知悉,但現在洗錢防制和全球帳戶資訊透明化下,水位若無合規正名,放哪都是風險,看得到用不到。即便截至2021年,台灣僅有與日、澳、英實施CRS,但洗錢防治已是目前全球趨勢,全球銀行皆須遵守KYC等規定,有洗錢、逃漏稅疑慮的金流,銀行就會詢問和通報甚至凍結、100%不能使用,比遭補稅處罰更為不利,或被三角貿易涉及到的各國政府認定為該國所得致重複課稅。
王佩如認為,新冠疫情衝擊導致供應鏈斷鏈、停工封城,或因WFH和線上消費需求增加導致訂單暴增,備料生產量皆激增等,受到影響的台灣中小企業最需要的就是救命金或備料金,但這些有歷史包袱的資金,若未思考梳理資金性質與合規出路,看的到用不到,根本救不了急。

P.S. 本文轉載自【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1201004011-260410?chdtv)